庚子初冬季节 一抹夕阳染红了那座村寨门 杉木构建简约古朴的大门 镶嵌一块匾额 上书“坡芽”二字 匾额之上是一弯上弦月造型 斜阳映照 弯月通透明亮 尤为醒目 门口等候着4男4女的村民,身着壮族盛装,见到客人下车便展开歌喉。那旋律,婉转柔情,颇为惊艳,不同凡响,这大概就是天籁之音。 美妙的旋律如清水一样缓缓流进山坡田野;如微风一样轻轻掠过森林果园;如细雨一样让池塘水面飘荡起迷雾;如清香一样缕缕袭来…… 坡芽村现有65户人家,全是壮族,以“农”姓为主。“坡芽”为壮语,意为山花浪漫的地方。坡是山坡,芽是植物名,俗称黄饭花,当地村民习惯用黄饭花与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饭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 2006年,富宁县开展壮族文化资源普查,发现剥隘镇坡芽村男女老少很会唱歌,如果唱着唱着忘记了,就去查看一块白色土布,上面画有81个奇特图形符号。村民说,这是祖传的歌书,是用仙人掌红色汁液画上去的,看着歌书,三天三夜都唱不完。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以原始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每一个字符代表一首歌,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精华,承载了壮乡ㄦ女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文化最优美的篇章。2009年,104岁的汉学家周有光欣然为之题写“坡芽歌书,文字之芽”的字幅,足见壮族文化,历史悠悠。 沿着一条石块铺设的山道,盘旋入村,每走几十步,便见山道旁矗立着一块山石,一块接着一块,犹如里程碑。第一块山石镌刻着一弯明月,造型与村寨门上弯月一样,原来它即是歌书的第一个字符,81块山石上刻着81个歌书字符。 坡芽村现有国家级、省级与州级“坡芽歌书”传承人共4人。其实,这个村每个村民都会唱歌,4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30多岁的村主任,皆年富力强,皆是好歌手,不管站在哪一块山石旁,看着字符即可演唱。第一首“月亮歌”的大意是:小伙子在皎洁月光下向姑娘求爱,从述说自己的孤独开始,连唱两首,接着姑娘应答,男女对唱,你来我往,倾诉衷肠,从相知相恋,直至誓死不渝,约定白头偕老。 坡芽歌书即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囊括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歌词有着诗经的韵味与汉乐府的手法,赋比兴运用自如,无不围绕着主题“命好才相会”。如:绳相搓,肠相结;根连根,心连心。又如:命中情相系,梦里缘相牵;相会心欢喜,牵手情意绵;百年当一日,别说各一方;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等等。内容生生死死、荡气回肠,加上婉转柔美、如泣如诉的旋律,让人听了不禁落泪…… 走在坡芽村里,红砖乌瓦,房舍俨然,干栏亭阁,老树绿竹,路灯错落……村里有一幢“坡芽传习馆”,这是幢修建于2017年的木构建筑,充满着传统壮族元素。馆内展示着坡芽山歌队10年发展历程: 2009年,富宁县组建了“坡芽歌书山歌队”,崭露头角就一举夺下“州青歌赛”与“省青歌赛”原生态比赛组金奖。 2010年代表云南省参加第14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征服了全国观众,展示了壮歌之美。 2012年,在山歌队基础上组建“坡芽歌书合唱团”,邀请专家团队二度创作,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来演绎“坡芽故事”,传承与创新。 2013年在昆明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合唱节上亮相,得到普遍赞誉。 2014年,应邀晋京参加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开展巡演活动,成为文山州首支登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文艺团队。 2015年,参加央视《歌声与微笑——合唱先锋》栏目比赛,一举斩获周冠军、月冠军和年度总冠军殊荣。 …… 至此,坡芽歌书合唱团已成为“世界知晓、中国知名、云南独特、文山仅有、富宁独有”的中国民族合唱典范。 坡芽歌书合唱团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有两位专家功不可没,一位就是坡芽歌书合唱团常任指挥叶明菊,另一位是坡芽歌书合唱团艺术总监刘晓耕。他们是真正的接地气的专家,对坡芽歌书的二度创作倾尽心血,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终于让那片多情土地上长出来的声音,奉献给国人,征服了西方。 “坡芽情歌似水一样滋润的旋律和柔美通透似珠玉般的歌声,诠释人类永恒的爱情主题。坡芽情歌最精髓的是‘命好才相会’,以启示我们对世间万物缘起缘落的世界观。”叶指挥如是说。 (唐颐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唐雪娇 排版:钟晓明 审核:梁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