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富宁新闻网! 通讯 QQ 群:231364131 投稿邮箱:1061141379@qq.com 欢迎投稿!   全景富宁网站集群

  • 富宁发布微信公众号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告别“叉叉房”的山瑶群众,日子越过越甜~

    发布时间:2021-06-08 15:56:55  

    六月初的午后,艳阳高照,盛夏炎炎。富宁县归朝镇龙门行政村龙秋村村口前的一股清泉,在阳光的照耀下源源不断涌出,村口另一侧的树荫下,微风轻拂,一面花草种成的党旗样式的绿植被穿过树荫的阳光点缀得闪闪发光。据介绍,这股清泉被龙秋村的村民取名为“思源泉”,与另一侧花草种成的“党旗”相呼应,有“思源泉、感党恩”之意。

    干净整洁的进村道路两侧种满了花草,村里宽阔的街旁是一排排整齐的小平房,一阵阵欢声笑语从村里不断传来,一群妇女带着孩子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有说有笑。走进一听,原来她们说的是现在住得好、吃得好,日子比以前幸福多了,自然也笑得更开心了。

    龙秋村是一个典型的山瑶村寨,全村共有36户1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95人。据了解,曾经的龙秋,村子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地势险峻,村民出行十分困难,家家户户居住在篱笆房或“叉叉房”中,房屋头重脚轻歪歪斜斜,房屋低矮,四面透风,人畜混居,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加上长期与外界接触较少,山瑶群众思想较为落后,“生病死人即迁屋另居”“不信科学信鬼神”等一些陈规陋习和男女老少都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更加剧了山瑶群众的贫困状况。

    2012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所有村民就地安置,只用了很少的钱就住上了现在统建的小平房。说起当年政府补贴盖统建房的事,杨妹花至今印象深刻。她说,当时她们一家只用了5000元购买了钢筋水泥,就和村里的其他山瑶群众一起告别“叉叉房”,盖起了“统建房”。眼看着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家里又发生了变故,她的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儿媳后来也改嫁,只留下三个年幼的孙子。

    “现在我们一家按照最高标准享受了低保政策,每个月1400元。大孙子现在读二年级,每个月只要给他交点伙食费,剩下的钱都可以用来维持另外三个人的生活。”如今61岁的杨妹花说,她现在一个人带着三个孙子,在政府的帮扶下,领着低保,在周边群众的带动下,自己还种了玉米,养了两头猪,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龙门村委会副主任黄川徐说,2009年开始,村子开始有了新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房子。据了解,当时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批示,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文山州各级各部门整合各方力量,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山瑶群众脱贫发展各项工作,同时,龙秋村村干部也抓住山瑶发展大会战和精准扶贫等历史发展机遇,带领村民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冲破恶劣的自然条件枷锁和落后的思想束缚,埋头向前,参与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地安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建设,通过政府统建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全村有山瑶统建房35户,其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山瑶统建房楼房改造的就有31户,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提高。

    “我们村以前住的都是茅草房、叉叉房,进村是泥巴路,一下雨路就稀得走不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和领导下,党员带动村民种甘蔗、苦参,养猪等,发展各种产业,现在我们村已经改变很多了,房子盖好了,道路也铺好了,通电通水,生活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今年62岁的黄正元是一名党员,他说,他经历了家里从草房到瓦房再到平房的变化,从以前的吃不起饭、养不活一家人,到现在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一切都离不开当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现在他们一家有6口人,他和老伴在家看家,养鸡养鸭,种点玉米,近几年儿子儿媳在村干部的动员下外出务工,两个孙子在上学,日子过得祥和幸福。

    如今的龙秋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寨面貌焕然一新。随着脱贫成果的不断巩固,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乡村振兴不断奋进,全族人民一起齐心协力绘就新时代山瑶村寨的美丽新画卷。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山瑶族的关心和帮助,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午后,阳光明媚,微风轻拂,黄正元和老伴坐在屋里乘凉,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龙秋村的上空党旗、国旗在湛蓝的天空下随风飘扬。

    (记者:唐雪娇 王丽娟 李沅璟 李正兴)

    (编辑:唐雪娇 排版:龙俊贤 审核:侯佑琴)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