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竹海生金。在富宁县剥隘镇,一根根破土而出的甜竹笋,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剥隘镇依托61万亩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大叶甜竹产业,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新路子。
眼下,又到了大叶甜竹的采收旺季。剥隘镇各合作社的收购区和初加工区内,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中午时分,板达行政村平塔小组的宏海合作社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一辆辆三轮车满载鲜笋驶入场地,村民们卸车、称重、记账,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富宁宏海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宏海说:“我们去年总的产值是200多万元,利润就是24万元左右。我自己家栽的有80多亩,去年收入是有8万多点。”
谁能想到,七年前这里还看不到一根大叶甜竹。2018年初,陆宏海多次前往广西、广东考察学习,看中了大叶甜竹的市场潜力,将大叶甜竹引进家乡试种。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亩扩大到80余亩,还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40多户村民共同发展,如今合作社的种植规模已超2000亩。
富宁县剥隘镇板达行政村平塔小组村民陆福权说:“我家有60不到70亩左右,去年收入三、四万元左右。今年是四、五万元左右,收入比往年多了,比打工强。”
大叶甜竹之所以备受青睐,源于其全身都是宝。竹笋、竹竿、竹叶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富宁宏海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宏海说:“目前竹笋的市场价,每亩收入可以1300到1400元,竹竿一亩可以收入600元,竹叶也是(每亩)600到700元左右。群众的收入最高是7到8万元,收入最低的是1到2万元。”
不仅宏海合作社一派繁忙,百洋行政村西京小组的汇新聚合作社也同样热闹。这边刚完成竹笋称重、记账,那边的工人已开始削皮、切丝、装袋等初加工。合作社不仅帮助种植户增收,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不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来这里务工,多了一份稳定收入。富宁县剥隘镇百洋行政村西京小组村民罗秀荣说:“我们每天中午12点到1点来做工,到晚上7点,得100块钱左右。”
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到竹子产业发展中。仅周边的百洋、板达、那良3个行政村,就有近200户村民参与种植,总面积达15000亩,其中产笋面积8000亩,新植面积7000亩,为村民们的增收致富撑起了“大希望”。富宁汇新聚农业经营服务合作社理事长王定先介绍:“预计今年的产量在50万斤左右,产值达到40万元。我们合作社将扩建一个初加工厂房,收购更多农户种植的竹笋,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发展产业,增加他们的收入。”
如今,剥隘镇已建成3个规模化合作社和24个“家庭”式加工点,并引进农业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链条。初加工酸笋产品远销广西柳州、百色、北海、贵港等多个地区,小小甜竹真正成长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剥隘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赵贵琳表示:“目前,剥隘镇甜竹产业发展已辐射71个村小组,种植4万余亩,综合亩产价值7000-9800元,实现促农增收1.5亿余元。”
小竹笋撑起大产业,绿竹子铺就致富路。随着产业链持续延伸和林下经济多元发展,剥隘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赵贵琳表示,下一步,剥隘镇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群众扩大种植面积,推动企农盘活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延伸产业链,构建双赢模式,促进甜竹产业高效发展,保障农户利益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富宁融媒记者:应文吹 黎莹颖 蒙兴宏 廖春迪)
(编辑:周秋 美编:陆军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