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富宁县那能乡采取“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开发建设”的模式,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与集镇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尊重群众搬迁意愿,实现1579名贫困群众搬迁入镇安置。
在那能乡集镇的春天、丁吉、仁和等小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安置楼房显得格外醒目,它们就是2016年、2017年那能乡实施集镇安置点一期、二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点,总搬迁对象401户1579人。
以前居住在归朝镇龙绍村委会农米村小组的胡正光家,属瑶族山瑶支系家庭。由于该村地处典型的石漠化山区,交通闭塞,农资极度匮乏,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居住条件简陋,透风又漏雨,就连基本的温饱都依赖于政府的低保补助。胡正光说:“没有田地,都是石山,一分土十分石,在我们那里都是杈杈房,老一辈都走不出去。”
2000年,根据国家移民政策,胡正光与龙绍、龙门、百油三个村小组50户268名同胞一道搬迁到那能乡,落户安定、安勇、安好三个移民村小组。但是由于远离故土,在新的居住地没有土地和林权,且妻子又体弱多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全靠自己一人苦苦支撑。2014年那能乡进行精准扶贫对象识别,胡正光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胡正光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那能乡党委政府将其再次搬迁到那能乡集镇集中安置。2016年5月,那能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天小区按时竣工,胡正光一家顺利搬迁入住该小区三室一厅的新家。胡正光说:“搬到集镇后,在读书、饮水、就医、外出打工各方面都很方便,我们非常地感谢,感谢习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关怀。”
搬迁到集镇后,胡正光和老伴谭秀英成为那能乡集镇的环卫工人,同时,他还用扶贫贷款5万元在政府养殖场里饲养5头牛补贴家用。如今,他们的辛勤劳动不仅为集镇创造出洁净、舒适的人居环境,自己的生活也大有改观。“现在我们两口子在集镇打扫卫生,每个月每人是2000元,娃娃还没有什么工作,我打算让他外出打工,来增加一点收入,我相信我家的日子以后会越过越好。”胡正光说。
如今,居住在那能集镇春天小区、丁吉小区、仁和小区等安置点的搬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中,一期130户542人(建档立卡78户356人),涉及4个村委会8个村小组,新建安居房130套18160平方米,总投资3981.46万元;二期271户1037人(建档立卡129户440人),涉及10个村委会67个村小组,统规统建安置房22栋共271套25527.74平方米,总投资7336.2万元。
搬迁户袁福祥说:“搬来到这里后,电通、水通、有房子住,我们有床、有吃、有衣服,样样都有,老人和娃娃有哪样病,医院就在附近。娃娃读书走几步路就到了,非常方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的实施,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也撬动了那能集镇的发展。那能乡党委书记赵波介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扩大了集镇的规模,完善了市政基础设施,激活了集镇人气,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农忠权 应文吹 聂 铭)
(编辑 李霄文)
(审核 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