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富宁新闻网! 通讯 QQ 群:231364131 投稿邮箱:1061141379@qq.com 欢迎投稿!   全景富宁网站集群

  • 富宁发布微信公众号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群众心中的“暖男”李宗应

    发布时间:2018-07-24 09:40:12   阅读 5903   来源:文山新闻网富宁县  

    看到“暖男”这两个字,大家的脑海中都会跳出这么个人物形象:满脸阳光,温文尔雅,懂得体贴关心,给人感觉特别温暖的男生。在边防部队、在边境群众身边,这样的“暖男”有很多,富宁郎恒边防派出所副政治教导员李宗应就是其中一个。7月6日,经过无数个S型山路的眩晕、3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富宁郎恒边防派出所见到了这位铁骨柔情的“暖男”,这个1米8几的大块头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让人感觉特别可亲。由于他长得五大三粗,声如闷雷,神似《水浒传》中的“李逵”,因此,他还被同事们调侃并赐予“李铁”这么个绰号。别看他外表粗犷却心细如发。不管走到哪里,李宗应都会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把走访中群众的困难一一记录在册,自己能够解决的,就全力解决;一时力不能及的,便及时向所党支部反映,帮助群众摆脱困境。工作13年来,他用真心投入工作,用诚心服务群众,用暖心体贴百姓,他是群众心中的大“暖男”。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荣立三等功、群众工作先进个人、执法先进个人等荣誉。

     

    整理归类爱心小屋物品,方便群众选择。

     

    将心比心,他把群众当家人

    2005年9月,从小就对军人怀有崇拜与敬仰的李宗应如愿入伍。训练中,他勇往直前,不惧艰难;工作中,他勇于创新,想尽各种办法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实事。他对辖区群众就像对自己家人一样,谁家是什么情况,有哪些困难,他都门儿清。村民不管遇到什么急事、难事都爱找他,因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群众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每每提起他,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辖区群众就是我的家人,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办点事,我觉得很幸福,也特别有成就感。”这是李宗应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13年8月,李宗应所在的田蓬辖区村民李泽刚外出广州打工时意外受伤,当用工单位为他办理社保卡时,发现李泽刚的身份证号码已经被人申领过无法办理。躺在病床上的李泽刚心急如焚,和家人取得联系后,家人也是一筹莫展毫无办法。情急之下,他突然想起边防派出所民警下乡走访时曾经发放的《警民联系卡》,立即与民警李宗应取得联系。得知情况后,李宗应立即对李泽刚的身份信息进行核查,发现他的第二代身份证号码与辖区村民黄某的第一代身份证为同一号码。加之黄某也在广州打工,并于2003年用这个身份证办理了社保卡,这才造成李泽刚无法办理的情况。调查清楚后,李宗应立即将此事报告上级主管部门,获得批准后,他又及时对李泽刚身份证号码进行了变更,同时通过“警务QQ”为他办理了新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一个月后,李泽刚顺利办理了社保卡。诸如此类的事太多太多,只要村民有需求,李宗应都是尽力想法解决。

    2016年,李宗应调入郎恒边防派出所任副政治教导员。郎恒属于贫困山区,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特别低,群众依靠土地已经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村里的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这也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留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和伤残老人,生活非常困难,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了解到这些实际困难后,李宗应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怎样来帮助这些困难群众。

     

    整理归类爱心小屋物品,方便群众选择。

     

    没多久,一面独特的“爱心墙”在郎恒出现了,“爱心墙”上面挂满了各类生活用品和服装。原来这是李宗应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特地在辖区设置的。起初是发动边防官兵捐款捐物,并分门别类将物品挂在爱心墙上,让村民各取所需。这一举措让村民们很是开心。由于所捐物资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再加上墙体容易发霉,李宗应便开始琢磨创建“爱心小屋”。他根据走访中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在微信朋友圈、QQ、微博、百度贴吧等平台渠道向社会爱心人士发起募捐。募捐令一发出,收到的反馈顿时让他应接不暇,也让他始料未及。圈内朋友纷纷转发,范围不断扩大。他的电话和微信也开始忙碌起来,许多人与他联系进行捐助。有个人、有爱心组织、也有爱心企业。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呼啸而至。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各类衣物3万余件,很多是全新的,连同各类学习用品,总价值30余万元。

    为了帮助困难学生,不让孩子们没书读没学上,李宗应又根据辖区实际,不断摸索创新,打造了一批“爱心网点”、“爱心学校”、“爱心班级”、“爱心助学”等一系列暖心工程,多渠道为辖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这些举措收效明显,受到驻地党委政府和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由此,郎恒边防派出所创建“爱心小屋”为辖区困难群众募集爱心物资的做法受到文山边防支队领导的高度认可,并纳入支队重点项目库推进,成功打造了可复制和推广的工作经验,创建出15个“爱心中转站”,全力打造“奉献、有爱、互助、和谐”的社会文明风尚。

     

    为孤寡老人送冬衣

     

    行在爱民,有柔情的“大暖男”

    做好群众工作最能体现一个民警的工作能力。李宗应所在辖区的村民家中都有他送的名片,上面不仅记着他的联系电话,更承载着他对辖区居民的承诺:“有事请打我电话”。每次送出一张名片,李宗应都会对群众作出同样的承诺。

    说起李宗应做的暖心事,战友们都是信手拈来。去年2月,李宗应在办理一起盗窃施工材料的案件中,嫌疑人黄某的家庭情况引起他的注意。黄某的女儿远嫁广东,且长年不联系,更别提赡养父母了。家中就剩下年老的黄某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的生活全靠黄某在附近村寨打零工维持。由于年老体弱,干不了太多活赚不到钱,生活非常窘迫,黄某这才铤而走险偷盗施工材料。法不容情,黄某要为他的行为买单。但黄某家的困难却让李宗应记在心间,他发动全所官兵捐款,共募集爱心款1000多元,又挑出一些适合黄某及其老伴的爱心物资50余件送到黄某家中,解决了黄某在执行拘留期间其老伴的生活难题。黄某执行拘留结束后,深受感动,他把家里仅有的几只老母鸡全部抓来送到派出所,感谢李宗应及全所官兵。李宗应婉言谢绝了黄某的感谢,还为他挑选了一些物品送给黄某。黄某老泪纵横,他紧紧拉着李宗应的手说:“我太后悔自己的行为了,谢谢你们,以后我一定好好做人,再苦再难也不会动坏心思,绝不触犯法律。”

    同年8月底,李宗应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叭咙村村民农光成家里特别困难。农妻5年前因病去世,家有两个女儿,因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农某便让大女儿早早辍学,一同外出务工,家中留下11岁、正上四年级的小女儿农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瘦小的农春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一个人收包谷、晒包谷,一个人做饭、洗衣。了解到农春的实际情况后,李宗应将她列为重点关爱对象,他精心准备了一些生活及学习用品送到农春家。同时又将农春的情况发到微信朋友圈,许多热心网友看到后,纷纷为他的爱心点赞并伸出援助之手,寄来大量爱心物品。其中有一位爱心人士给他发来200元红包请他转交。让李宗应最感动的是,有网友主动表示愿意一对一资助农春完成学业。李宗应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农光成,让他安心打工,督促好孩子的学习。农光成表示一定不辜负好心人的帮助,一定会让女儿完成学业,他们也努力工作,改变现有生活状况,过上幸福生活。

    为了让更多像农春这样的孩子不辍学,李宗应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辖区困难留守儿童的现状,让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拥有一个好的未来。于是他经常下乡走访,联系各个村委会负责人,多方收集辖区困难留守儿童的信息,整理后向社会发出倡议。同时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郎恒边防派出所建设“爱心学校”、“爱心班级”实施方案》,和辖区学校一起“警民共建”,全方位关爱辖区的困难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截至目前,他通过“爱心小屋”为辖区“爱心学校”募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爱心物资共计1.3万余件,总价值达15万余元。

    而这些,只是李宗应工作中的点滴碎片。在边防派出所工作9年多的时间,他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把驻地群众当成亲人,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治安。他说:“我们多出一份力,群众就多了一分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能为群众做点实事,为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责无旁贷!”

    (记者 王玮  通讯员 杨桂开)

    (编辑:罗钢)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