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宁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绿美乡村建设为突破,在提升环境品质和改善村庄面貌上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果,一批绿而美、美而富的民族村寨如雨后春笋般点缀百里边关。
革命老区谷拉乡平蒙村委会那林村,是一个环水而居、民风淳朴的传统壮族村落,小桥流水、阡陌交通、村间楼房、休憩凉亭、错落有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农村。那林村小组位于323国道边,是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村共51户189人。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成功落地那林新村,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万元,用于建设河堤300米、圈舍54间、产业道路硬化6公里、砂石路0.6公里以及土地治理等,加强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又进一步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群众积极响应“绿美乡村”建设,群众与干部职工倾情投入建设,一步步提升人居环境,形成人人参与绿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绿美乡村文化生态的良好格局,既有“面子”,又有“里子”,铺展出乡村发展的美好画卷,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目标。
归朝镇那旦村委会洞玉村由往昔“脏乱差”,经过“治”“建”“管”,变为如今的“整洁美”。村庄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田园风光是农村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是农村最好的绿化”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庭院经济,让“家乡味”更浓。实行裸房改造,注重颜色搭配,使其与周边的绿水青山相映衬,村子更加靓丽美观。建设安全生态水系,清理河道环境,建立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建设现代卫生农厕,完善村规民约、网格管理制度、群众议事制度等机制。如今的洞玉村,村在景中,人在画中,正逐步演变成“梦里水乡”的宜居乡村。
在推进乡村振兴和绿美建设过程中,洞波瑶族乡全面实施两污治理、厕所革命、裸房改造、点亮乡路、美丽庭院五个“微整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全乡219个村组均实行农村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并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档村庄验收标准。按照1800元的标准补贴改户厕,完成户厕改造任务2037户,完成公厕改造3座,惠及群众7148人。按照“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挂联单位帮一点”的模式,完成“裸房”提升改造346户83040平方米。累计安装120余盏太阳能路灯,惠及群众2473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和乡村“精气神”。
在全县党群一心,共同发力,刷亮村村寨寨过程中,红色那能乡多措并举,加快农村裸房“穿新衣、换新颜”。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上级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投工投劳一点”的模式, 按照“先路边后纵深,先党员后群众”的思路,选取示范点进行专班化、具体化改造,不断增强典型的示范性和辐射性,实现以点连线、线连片、片带面整体推进、全面铺开。目前完成3个村小组55栋(间)约21000平方米“裸房”风貌提升改造。争取在3年内,分阶段推进,到2026年10月下旬,基本完成那能乡剥那公路沿线、那那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5个村委会26个村小组829幢215540㎡的农村“裸房”改造提升工作。
近年来,沿边7个村委会135个村小组已经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截至2024年7月,全县建成19个省级绿美村庄,573个州级绿美村庄,334个县级绿美村庄,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人居环境净美,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各民族群众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
(来源:富宁统战)
(编辑:李娟 排版:向传帅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