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宁县归朝镇有个者鹞山,村民们说,村子背后的山谷,就是者鹞山古战场。垒石为堡,滚木退敌。对富宁县归朝镇平坤村的村民来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这段历史背后,是那个叫作“侬智高”的壮族首领,以及一个个与他相关的传奇故事。
据说当年侬智高率众反宋败于狄青后曾退守至此。侬军据险镇守,尾随而来的宋兵久攻不得,双方血肉相搏,共同演绎了战争中壮怀激烈的一幕。
富宁县志载明,宋初,交趾(今越南)逐步脱离中国后,不断进犯广源州(今广南、富宁地区)。侬智高之父侬全福积极抵抗交兵进犯,于宝元二年(1039年)被交兵俘获,连同侬智高之兄智聪共5人押往交趾京城杀害,迫使年幼的侬智高3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多年,后随母亲阿侬投靠特磨道首领侬夏卿,并借夏卿之力,重新组织抗交力量。
庆历至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左右江,侬夏卿在今广南,娅汪(阿侬)在今富宁,三方为据点,组织和发动各族人民进行抗交反宋斗争。娅汪是富宁壮族的尊称,壮语“娅”即妇人,“汪”即皇帝,合为王母之意。因为侬智高在抗交反宋运动中曾在傥犹州、安德州和邕州称王,故尊称侬智高之母阿侬为娅汪。
庆历五年(1045年),侬智高在安德州成立南天国政权,自封仁惠皇帝,与交王抗衡。在此期间,娅汪到特磨道东部(今富宁)培养杨梅、黄达、侬大为首领,并以坡者山、夏裨山、者鹞山、松竹庄等为据点,招众习武,支援侬智高的抗交斗争。无奈交兵强盛,侬智高恐不敌,连续三次向王朝进贡求援。王朝不但不支援,反而派邕州指挥使亓赟攻打侬智高,并对壮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使广源州处于两头被打的困境,迫使侬智高在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的辅佐下,从抵抗交趾转为反抗宋王朝。《涑水纪闻》载:“侬智高说因求内附,朝廷恐失交趾之心,不纳,今我既得罪交趾,中国又不纳我,无所容,只有反尔。”
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的一天,侬智高在安德州起兵反宋,与黄玮、黄师宓等首领率兵5000东下右江横山寨,而娅汪等也在剥隘调兵3000人,由黄达率领沿右江东下横山寨与侬智高汇合,向东挺进,一路攻克横山寨、邕、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等州。七月包围广州,连续57天攻城不破。此时朝廷又急派狄青平南,侬智高被迫于八月下旬撤出广州,十月回师邕州。
皇祐五年正月,狄青率兵抵达宾州,以过上元节的假象麻痹侬智高,实则偷渡天险昆仑关,与侬军大战于归仁辅(今南宁三塘),侬军仓促应战,牺牲2200人,被俘500余人,又退回特磨道组织抗击。侬智高在特磨北部与继父侬夏卿防守于宝月关、西洋、阿科一带;娅汪则到特磨南部与杨梅、侬大防守于剥隘和者鹞山一带。
宋兵先攻剥隘,杨梅率义军与宋兵周旋,转战于剥隘、索乌、坡者山、夏裨山等,多次打退宋兵的进攻。7月18日,天气炎热,在索乌打退宋兵后,杨梅遣部回营,只身下河洗澡,被躲于丛林中的宋兵发现,乱箭射死于河中。义军失去了指挥官,顿时大乱,有的逃遁,有的转入者鹞山由侬大指挥。
拿下剥隘的宋兵集中兵力进攻者鹞山。但由于者鹞山直立于普厅河岸,前面壁崖,险不可攀,两侧陡峻,上有圆石数十堆,宋兵多次强攻,皆因义军滚下石头而败北,仅有后山一线可入,但侬军防守严密,多次攻之不克。
凭借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侬大一直坚守者鹞山,直至侬智高撤出特磨进入大理国,侬大才放弃者鹞山据点,宋兵才平定富宁地区。
者鹞山古战场遗址位于富宁县归朝镇东南部,距归朝镇约15公里,距归朝镇平坤村2公里。遗址三面均为悬崖峭壁的不规则三角形,仅有一条小路通至山顶一险要垭口,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
漫步于石堡、垭口,除了依稀可辨的战壕、大小不一的石弹、石块、水井,已经久远的那场抗争,哪怕是一支破败的号角,一片被历史撕裂了的战旗,或者是一寸被鲜血染红的泥土,一声伤残者微弱的呻吟,统统都湮灭于漫山野草的辉煌之中。
炙热的夏风拂过,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尽,只有或大或小的圆石静静矗立。但耳畔,依然回响着金戈铁马的争鸣,闭上眼,依稀幻化出纷飞的刀光剑影。
(来源:文化文山·富宁)
(编辑:刘梅 排版:李法楠 审核:李云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