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初中生穿上军装变成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后勤炊事班到部队新闻工作者,从汶川抗震救灾到转业地方学校当门卫,再从学校门卫到富宁县委机关……一路走来,王明东的故事,让人既感动又钦佩。“当兵,只是为了圆自己军绿色的梦;转业到地方,只是为了圆自己为家乡群众办事的梦。”谈起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原委,王明东直截了当地说。 汶川抗震救灾 生死置之度外 1996年,初中刚毕业的王明东怀着对军人的热爱和向往志愿参军,随后,他在昆明某炮兵旅服役。入伍后,因为写作好,他从炊事班干到政治部秘书科,从一名青涩的义务兵逐渐历练成优秀的三级士官。 “我的文章得到部队首长的首肯,随后就把我提到机关秘书科,专门负责写新闻报道。”回忆起在部队的经历,王明东至今仍喜形于色,为了让自己更快成长,他自行购买《新闻学》《新闻与采访》等书籍学习,还自费报考了解放军报新闻报道培训班,通过不懈努力学习,他采编的200余篇(幅)新闻稿件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旗报》等30余家媒体上刊载,其中还有多篇新闻稿件获奖,他多次被报刊、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士官”“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1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王明东随即主动请战,并写下了“灾区群众正需要我们,无惧风雨,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请战书。“那个时候,想得最多的是灾区人民正需要我们,如果出意外,大不了就是一死嘛!”王明东回忆起当时的决定,依然显得十分轻松。 房屋倒塌、残垣断壁、信号不通、道路阻塞……是他达到现场后的第一印象。在北川县灾区现场,他已记不清救援过多少名伤者,清理过多少处废墟,辗转过多少个村庄,只记得一路上余震不断,两边山上的巨石不停滚落,十分危险。 “记忆最深的是我们背炸药翻山越岭到唐家山堰塞湖那次,爬滑坡、躲滚石、翻沟壑、越丛林,感觉就是与死神赛跑。”回忆起这次经历,王明东仍心有余悸。他说,当时情况相当危急,唐家山堰塞湖犹如悬在头上的利剑,严重威胁着数10万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夜黑、风大、路滑,行动十分困难,几乎是连滚带爬,山上伴随着余震还时不时有飞石坠落,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山崖。他们经过4个多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将7吨炸药安全运抵唐家山堰塞湖,交由先期抵达那里的爆破专家实施爆破作业。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因事迹突出,王明东被部队授予“汶川抗震救灾三等功”。 转业脱下戎装 工作出类拔萃 2009年7月,30岁的王明东放弃在昆明一家报社当记者的机会,从部队转业回到富宁,经过考试,他被当安置到板仑中学当一名门卫。从部队新闻记者摇身变成学校保安,这让好多人都不理解。谈起这次转业安置,王明东笑笑说:“当兵,只是为了圆自己军绿色的梦;转业到地方,只是为了圆自己为家乡群众办事的梦。”时任板仑中学校长的贾光银,看到学校来了一个部队新闻记者,喜悦难以言表,“在部队搞新闻的‘大才子’来到我们学校当门卫,感觉有点屈才了。” 王明东至今仍记得到板仑中学报到那天的场面,“领导班子悉数到场,一一同我握手,嘘寒问暖,随后帮搬行李的,帮铺床的,场面十分感人。”学校领导考虑到他在部队是写新闻的,专门安排他到办公室负责写信息,两个月时间不到,王明东写的信息陆续在中央和省、州、县主流媒体上刊载60余篇(条)。也是那段时间,王明东“名声大噪”,很多人通过媒体认识了王明东。“当时县上好几家单位都打电话来,抢着要王明东去他们单位!”每次说起这件事,贾光银总是竖起大拇指。 2009年11月,王明东被抽调到县委办公室跟班学习。县委办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王明东说,为了给自己“充电”,他除了积极参加办公室组织的集体学习外,还抽出大量时间进行自学,除了加班外,他每晚都把自己“关”在书房看书上网,直到深夜。在他家的书房里,摆着四个大书柜,每个书柜都装着几百册书籍。 “‘工作就像一块砖,哪点需要哪点搬’我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东哥太恰当不过了,他正式调入县委办工作已有10余年,他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依然坚守岗位,任劳任怨……”谈起王明东,他的同事小黄赞个不停。 心系家乡群众 为民初心不忘 王明东的老家在木央镇下者梅村委会黄腊湾小组,这是一个只有34户汉苗杂居的村寨。每次一回到老家,村里人就跟王明东反映困难。“但凡家乡建设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找到他,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黄腊湾小组组长王德勇说。 2017年之前该村一直没有手机信号,“我们村要打电话都要爬到后山山顶去找信号,不方便不说,爬山遇到滚石还非常危险。”王德勇深有感触地说,“村里大多数是留守老人,一遇到老人突发疾病,拨打120急救车来都无法联系,村里就曾有两个老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去世,村里的人非常希望开通手机信号。” 了解这一情况后,王明东回到县城就替群众写了申请书,还拿着申请书跑到中国电信富宁分公司和中国移动富宁分公司,找公司领导反映,向公司递交申请,经过多方协调,两家公司最终同意投资50万余元在黄腊湾小组西南方向一座叫马鞍山的山上建设一个4G基站,该项目最终于2017年3月启动建设。“那段时间,真是辛苦了王明东,项目选址、土地征用、建材运输等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都需要他协调,他一天跑上跑下的,挺辛苦的!”谈起项目建成后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王德勇高兴地说,这个基站信号辐射到村周边的八角湾、上龙哈、下八恩等10多个村寨,将近2万多群众从中受益,有些年轻人还开起了直播带货,把老家的腊肉、核桃、板栗、八角、草果等土特产通过直播带货卖到上海、天津、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 脱贫攻坚期间,王明东经常是一个背包、一袋干粮,带着“装备”,逐户上门走访,向群众问情况、询对策、找方法。花甲乡花甲村委会平麻小组村民罗忠兵是王明东的扶贫挂钩对象,2018年8月,他不幸患胆管结石,需要进行手术,但是上万元的费用对于罗忠兵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这让他和妻子急得像锅上的蚂蚁,“我打电话给王明东,他二话不说就跑到医院帮我办理入院手续,还从衣兜里掏出1000元钱递给我,从入院到出院都靠他帮忙。”谈起这件事,罗忠兵依然心怀感激。 几年下来,王明东走遍了花甲村委会的村村寨寨、沟沟壑壑,脚步踏遍了全村每一寸土地,哪家有几亩田地,哪家有几个人外出打工,收入多少,哪家有几只鸡几头猪……他都掌握得十分清楚,经过几年的帮扶,他挂钩的几家“穷亲戚”完全脱贫。如今,王明东每次走进寨子,群众都会亲切地说:“小王你又来看我们啦,我做好饭了,一会来吃两口哈!” “汶川抗震救灾,经历了生与死,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名党员,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为群众谋得更多的幸福。”王明东笑着说。 (王明文)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二审:李云淑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