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年3月底,我从乡镇宣传委员转任为乡镇纪委书记。刚接到转任文件的那一刻,心里不免有些忐忑。纪检监察工作专业性强、规矩严、责任重,我能适应吗?从宣传战线转到监督执纪一线,角色的转变让我一时有些茫然。
起初,我从旁观学习开始,慢慢参与到实际案件办理中。每一起案件,都像一本鲜活的“教材”,让我在实践里摸索、在操作中领悟,逐渐完成了从“理论新手”到“实战新兵”的初步蜕变。
我慢慢意识到,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尤其要接地气。很多问题线索并不在材料里,而是藏在群众的日常“声音”中。比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民资金发放、民生项目落实等,看似是“小事”,却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点也马虎不得。有一次,在下村走访时,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到:“他都不当村干部好久了,怎么还在拿集体的钱?”这句闲聊,成为我们突破问题线索的关键。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就在田间地头、在百姓的实话里。只有俯下身去倾听,带着真诚和同理心,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的信息。
纪检监察工作的另一个深刻体会,是“程序”二字千钧重。记得第一次整理卷宗,我一心求快,想着尽快移交,结果时间错乱、逻辑不清,被前辈当场指出问题。他说,“程序不合规,证据再扎实也立不住。”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从那以后,我更加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规范,从线索登记、审批,到谈话取证、报告撰写,都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法律法规推进。我明白了,纪检监察工作没有“差不多”,只有严守程序规矩,案件才能经得起检验,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更让我触动的是,纪检监察工作不仅是查清问题、作出处分,更有教育的温度、挽救的善意。我曾经参与处理一位老干部的问题,起初他情绪抵触,不愿配合。前辈没有急于要结果,而是耐心地和他交流,聊工作、聊家庭,肯定他过去的付出,也严肃地帮他分析问题。后来,这位干部不仅主动交代、退还了款项,还坦言:“自从犯了错误,没有一天睡得踏实,现在终于能安心了”。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到,纪检监察工作绝不是“一查了之”,而是要贯穿“治病救人”的理念。让干部真正认识到错误、得到教育和挽救,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目的。
这半年来,我深切体会到,纪检监察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办结案件,更在于守护一方风清气正、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每一次谈话、每一份材料、每一个程序,都是对初心与责任的考验。未来,我还要继续多听、多学、多问、多练,在实践中不断沉淀、在细节中持续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余海艳)
(编辑:唐雪娇 美编:冯明兰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