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沪滇协作机制下,富宁县食用菌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小小蘑菇们见证了山与海的深厚情谊。
群众在基地采收黑木耳
通过“上海援建+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富宁县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了互联互动联营机制——上海援建的基础设施产权归村集体经济所有,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或合作社使用,租金则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地群众实现租金、薪金、股金等多重叠加收益,在增收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上海虹口区援建的食用菌生产车间
偏远山区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最高兴的莫过于当地群众。现在,村民们每年除了有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收入,还可享受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富宁县小里达村委会伟基小组群众李文伟家里种植5亩黑木耳,收入10万多元,他高兴地说:“现在,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我们人民群众,我们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争取再多出产品挣点钱,不给政府拖后腿!”村民吴汉春在菌菇厂务工,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每月需要3000元生活费,但有了务工的收入,吴汉春表示压力不大:“我每月收入4000多元,再加上丈夫赚的钱,供孩子上学不成问题。”
2017年,富宁县共发展黑木耳种植1000余亩,覆盖11个乡(镇)39个村委会,辐射带动550户建档立卡户参与种植,实现干耳总产量450余吨,年总产值达到2650万余元,带动250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工人在厂房内采摘成熟的菌菇
目前,富宁县工厂通过种植茶树菇、香菇、姬松茸、鹿茸菇等菌产品,全年生产菌棒2600万棒,实现产值达1亿元。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等生产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食用菌产业向纵深发展,使之成为照亮乡村振兴路上群众增收的“探照灯”、乡村振兴致富的“挖掘机”、县域经济增长的“排头兵”……沪滇协作在这座边陲小城结出了最鲜甜的果实。
(记者:徐珺)
(编辑:李娟 排版:王南 责编:刘虹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